出版何為——尋找出版市場新邏輯
2023年注定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從遠視角來看,我們正處在一個百年未有的變局時代。3年疫情解封,以房地產為龍頭的20年經濟發展模式終結使命,金融業新秩序重新建立,教育、醫療行業洗牌……高質量發展模式來臨,時代變化是如此之迅猛。其情形有點類似于5.18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感覺。
未來如何,以目前我們僅有的智慧,還難以預判。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所幸,中國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尾巴,并與大多數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面對、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但有一點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是這次的工業革命,與過去三次革命大不同。在維度方面,在文明發展速度方面,呈幾何級數躍遷迭代。如AI語言大模型算力的演變,幾周、幾個月就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變化都超出了我們人類既有的知識體系。因此,未來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被時代裹挾其中,個人、企業甚至國家而言,無不如此。
把鏡頭轉向出版行業。大環境的變化對出版業的影響要比以往更為深刻。當下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新生兒出生率銳減,老年人占比逐年遞增,單身人口率增多。此外,人力、房租水電、紙張印刷、營銷推廣、渠道的成本,無一不在上揚途中,利潤空間日益逼仄,錢越來越難賺。
堤外損失堤內補,出版業提高圖書定價一招,實屬無奈之舉。現在市場上一本圖書的平均價格,動輒七八十元。而圖書價格上漲,反過來抑制了讀者的購書意愿,并在出版鏈形成了反噬機制。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整體狀況未達預期,少兒讀物銷售往日風光不再,這與人口紅利終止,以及復雜的經濟環境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行業渠道越來越脆弱。渠道是圖書產品變現的通道,今天行業渠道的變化,讓從業者多少有點無所適從。以前書企機構只要有產品,就知道接下來的運營路徑,甚至能預測收成;只要去找主渠道、二渠道、去找平臺電商,努力營銷即可。現在,產品從印廠出爐之后,發現沒有一個靠譜、可依賴的渠道,甚至都不知道到底該去找誰。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正是不少出版從業者當下的心態。
很多出版機構負責人,幾十年來第一次發現,自己居然會產生手足無措的感覺。茫然四顧之下,突然憑空殺出一個陌生且充滿野性的“新物種”——短視頻、直播帶貨。它的出場,讓之前的所有的渠道,紛紛讓路。唯見“新物種”高昂著傲驕的頭顱。
出版人要做新渠道的主人
第一波短直渠道看起來如此熱鬧非凡,像個暴發戶,卻又陰晴難測。很多出版機構張開雙臂,熱臉相迎,投入人力物力,甚至不計成本。可年終結算,最后卻發現自己賺了個寂寞,先前的努力算是交了學費。原來,利潤都被主播們的坑位費、提成比例、平臺流量費收割了。當眾多出版機構剛熟悉短直渠道,開始萌發信心,短直電商渠道的第一波紅利,已經接近尾聲。
那些深諳互聯網玩法的熟手,雖然不懂出版業,甚至無需了解圖書產品內容,就輕松收割了紅利,滿載收成,趾高氣揚地離開了圖書產品主戰場,轉戰它域。此時,不少業內直播者還沒摸入門,自然是一臉迷茫。
痛定思痛,這才發現,出版從業者最后還是得靠自己。內容畢竟在握,產品是自己的,最熟悉內容的還是自己。這個時候,我們才仿佛聽到了收割者的狂笑:“你們,你們是在手捧金飯碗討飯吃啊!”
渠道只是載體。內容是水,內容是信息,內容是流動的金子。未來渠道,還得以內容為王。不管什么時代,都要先學會講故事。會講故事,才能帶來流量,有流量才會有變現的可能。最近又冒出來一個收割流量的猛獸,僅10萬元制作成本的短劇,就能輕松撬動成百上千萬的資金。從商業角度來看,短劇異乎尋常的崛起速度,以及其新的商業運作邏輯,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這個現象至少說明一點——內容才是流量的源頭。
顯然,出版產業的傳統生產邏輯已然瓦解,過去的路徑依賴已經失效,新的產業邏輯正在生成,未來的出版底層新邏輯是什么?沒人知道。但有一點不變的是,人性不會變化,人類也必須靠故事而感知存在。出版業是內容IP產業,總盤子雖不大,卻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至為重要,是真正的“頭部”產業。出版業的整體高度,也決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文明貢獻的厚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出版這個職業足以令人自豪。
更為關鍵的是,出版內容掌握在我們出版人自己手里。我們需要嫻熟地掌握互聯網的玩法;作為讀書文化人,在這個時代必須為自己植入一點科技基因;我們需要培養自己講故事的能力,重新學會新媒體傳播的手法;在短直渠道,出版人要出現在前臺,而不是幕后一味為人打工。
我們不做“接盤俠”,而是要做新渠道的主人,總而言之,要做命運的主人,命運需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會穩當。有個朋友講得好:未來,內容就是渠道,渠道就是內容。就像量子力學的波粒二重性,內容與渠道看起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但在新技術條件下,它們本質上可能就是一個東西。我們認為,這至少可能是新出版底層邏輯的密碼之一。在未來的10年,服務是基礎,流量是標配。
放慢腳步,重新出發
命運給你關上一扇門,必定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在與不少出版機構負責人的溝通中,我們發現有一個聲音是一致的:就出版而言,在復雜的大背景下,目前不一定是最好的發力節點,但卻是最好的蓄力時節。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可以將腳步放慢一點,調整節奏,學會深呼氣,再深度思考一下再出發的方向。方向的選擇,確實比努力更重要。我們需要重新梳理各自出版的邏輯,并且在新的出版邏輯下,重新檢視我們的資源,甚至重新調整團隊的發力點,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作為業界的專業媒體,商報觀察到一個可喜的現象,有很多業界機構正在思索、行動與創新,我們也報道了不少這類案例。一切努力的腳步,都在為一個偉大的時代蓄力。內容創新,渠道重構,花開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