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校園閱讀推廣 從學習閱讀走向閱讀學習
在一所學校里,除了上課之外,教師和學生要做什么?閱讀,是被廣泛認可的答案之一。當學校形成一個閱讀場域,教育對個體成長的影響力會在細微之處生發,這就是閱讀的力量所在,也是閱讀推廣的價值所在。
從一張賀卡思考閱讀的力量
我對閱讀的思考,源于學生們送的一張賀卡:閱讀給孩子們,可以帶來什么樣的力量?如何讓閱讀給孩子們帶來這些力量?
當時,我任教高中的第一年,接了一班特別活潑的學生。經過半學期的相處,他們在寒假前集體給我制作了一張賀卡。這張賀卡上寫滿了祝福語,而這些祝福語竟然大多出自經典名篇。《洛神賦》《詩經》里的名言佳句在他們的信手拈來中,成為活學活用的新年祝語,抒情達意,主題統一。就是這樣一張賀卡,突然讓我開始反思課堂中的閱讀時間。當學生們有時間誦詩詞、讀名篇、講詩詞、說故事,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會潤物無聲地得到內化。
在和學生們的互動中,我察覺到,閱讀意志力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助于學習品質的形成。一個具有閱讀意志力的孩子,能坐下來持續地去閱讀、去研究、去學習,并能用書中的已知面對成長中的未知。當閱讀發生,學生們的內心會靜下來、定下來,正所謂“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這也正是閱讀的力量。
基于這樣的認知,我有了深入探索閱讀的想法,也期待我們所做的能讓更多孩子受惠于閱讀。這也是我作為一名教師決定深入研究閱讀、推動閱讀的開端:學校是幫助孩子們愛上閱讀、學習閱讀的一個重要場域,教師要營造并用好這個場域。
從理論中找到閱讀推廣支撐點
深度的閱讀推廣,需要理論層面的支持和學習。在理論的指導之下,閱讀推廣的系統性、有效性會得到增強。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家珍妮·查爾教授1983年提出的閱讀發展階段理論,在閱讀研究和推廣領域得到廣泛認可和實踐。這也是我探索閱讀推廣的支撐點之一。
珍妮·查爾閱讀發展階段理論涵蓋萌芽階段(零階段)、解碼階段(6~7歲)、掌握閱讀階段(7~8歲)、為了學習新知而閱讀階段(8~14歲)、多重觀點階段(14~18歲)、構建與批評階段(18歲以上)。該如何針對不同階段引導孩子進行閱讀呢?
零階段的嬰幼兒還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但是可以幫助他們對書進行初步的感知,對顏色、圖畫、文字、情節形成初步認知,形成閱讀的初印象。在閱讀解碼階段,一二年級的孩子逐步開始閱讀,他們需要實現從字詞到句到段的積累,這也是跨過閱讀門檻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可以從讓孩子讀出聲、流暢寫字的角度進行指導。接下來的掌握閱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也就是三四年級的孩子所面臨的階段。它是一個讓孩子從學習閱讀轉為閱讀學習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教師和家長的陪伴特別重要。北京市很多小學都設立了閱讀課。通過教師和同學的陪伴促進孩子進行閱讀積累,促進孩子體驗真正的閱讀。事實上,在閱讀解碼階段和掌握閱讀階段,特別提倡親子閱讀。親子閱讀是讓孩子直接體驗親情的溫暖與安全的上佳方式,也是提升兒童認知、社交等能力的重要途徑,還是增強兒童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前期準備。
按照閱讀發展階段理論,孩子在8~14歲就進入了為學習新知而閱讀的階段,這是一個分水嶺。此時期,孩子們逐步根據自身的需求主動進行選擇性、獲得性閱讀。此階段其實是孩子進行全科閱讀的開始,家長和教師切不可限制或者隨意點評孩子自己選擇的圖書。孩子們會在各類讀物的閱讀中學習和掌握閱讀思維和閱讀邏輯,比如漫畫就有其自身的閱讀邏輯。在多重觀點階段和構建與批判階段,也就是孩子們在初三之后,他們的閱讀獨立性逐漸走向成熟,家長和老師需要以開放和放手的心態推動這種獨立性的形成和發展。
從實踐出發推動閱讀推廣深度發展
從閱讀發展階段理論來看,一個孩子的閱讀成長過程具有連貫性。需要注意的是,年齡并不是連貫性的體現,也不應作為一個嚴格的階段區分標準。以何種方式幫助孩子在閱讀中實現連貫性發展,需要不斷實踐、探索。在多年閱讀推廣實踐中,我們非常關注三個關鍵詞。
一是“學習閱讀”。閱讀需要學習,兒童不是天生的閱讀者。學習閱讀的過程,可以推動孩子通過自主閱讀獲得自己想要的內容,成為一個自主的學習者。
二是“閱讀學習”。隨著兒童穩定的閱讀習慣的建立,他們將逐漸走向閱讀學習、自主學習。具備較好閱讀能力的人通常是通過閱讀來學習。通過閱讀獲得知識、信息,閱讀給予人們應對未來社會的力量、勇氣、學識、能力,成為一個真正具備閱讀素養的成熟閱讀者。
三是“全科閱讀”。兒童在學校里學習閱讀,學習文字、詞句、表達、方法、思想等,最終走向獨立閱讀學習,不僅包括文學閱讀、歷史閱讀、社會閱讀、哲學閱讀,也需要數學閱讀、科學閱讀、圖表閱讀、繪畫閱讀等。
近年,在著手區域閱讀課程建設工作中,我針對閱讀推廣開展了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樹立閱讀課程意識,從無到有開展閱讀課程系列培訓。2014年我們開設了關于閱讀課程資源開發與實驗研究的項目。最初項目校只有8所,教師們在意識上還普遍存在閱讀是語文學科的事、對學生開展閱讀策略指導不是教師本職工作的誤區。于是,我們首先進行關于閱讀課程的培訓,讓教師進行閱讀課程的系統化學習。后期,我們又針對閱讀環境創設、閱讀課程內容、閱讀課程策略、閱讀課程評價等開展了一系列“組合拳”培訓,只有這樣教師們才能有意愿、有能力在校園開展閱讀推廣。
二是閱讀課堂排進課表,從點到面做好閱讀課程頂層設計。過去,很多學校的課表里沒有閱讀課,把閱讀課排進課表,就意味著要做好學校閱讀課程的頂層設計。在此過程中,我們開展了全科閱讀的研究,包括科學和藝術如何融合促進學生閱讀,如何通過閱讀增進學生對傳統音樂作品的情感理解與內涵感悟等。
三是培養閱讀骨干教師,從單一到多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骨干種子教師,是我們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從打磨閱讀課、研究不同閱讀課型,到區級研討會,再到北京市閱讀課程建設推進會,教師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受益匪淺,并獲得了一系列的獎項成果。
我們正在重點探索分級閱讀,2024年主要開發測量工具并進行前期框架驗證,目前還在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未來形成的“8~12歲兒童分級閱讀指導”將從專業角度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解決什么年齡閱讀什么書的問題。(作者:舒芳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北京閱讀季金牌閱讀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