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戶思維做策劃 聚焦全媒體內容生產傳播
——行業媒體如何創新地方書展報道
當前,黨和國家對全民閱讀高度重視。“全民閱讀”連續11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理念深入人心;“全民閱讀大會”連續在北京、浙江、云南成功舉辦三屆,廣受關注;以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江蘇書展、天府書展為代表的地方書展如火如荼開展,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態勢。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7月初至11月底,在全國各主要城市次第密集召開的重點區域書展近20場,月均舉辦4~5場。作為出版行業媒體,對這些主要由各地宣傳部門主辦、圖書發行機構承辦,在形式內容上同質化較高的書展活動,如何策劃有針對性、具有個性化的報道方案,最終呈現出既能記錄不同書展盛況、凸顯亮點,又能通過現場采訪觀察思考總結引領書業發展、創新書展舉辦形式,還能讓書展主辦方滿意、讓同行有所借鑒、讓讀者有所收獲的新聞報道,考驗著行業媒體工作者的謀劃與智慧。結合10余年來參與書展報道實踐,筆者在行業媒體創新書展報道上,有以下幾點思考。
■倪 成
展前:專刊策劃有主有次
2024年,筆者在《中國出版傳媒商報》上先后主導策劃了數個地方書展的專刊、專版報道,均得到書展主承辦方肯定和讀者認可,雙效俱佳。其中2024年8月26日出版的《品味嶺南書香 閱見文明之光·2024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專刊》共12個版,采寫內容和廣告宣傳各6個版。采寫內容分為展會綜述和多組人物采訪兩大部分,包括主辦方負責同志專訪、地方出版社負責人推薦圖書、出版發行業大咖寄語等板塊。2024年9月27日推出的《武漢書展暨第19屆華中圖書交易會專刊》,由于前期赴武漢與承辦方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直接溝通,結合各方需求進行更為詳盡策劃,最終呈現16個版,也是內容廣告各占一半。采寫內容分為展會綜述、主辦方主要負責同志專訪,知名作家寄語薦書、地方出版社負責人展望薦書等部分構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書展主辦期間適逢主辦方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20周年慶,因此在對其“一把手”的專訪稿件中,既有展會介紹,也有該集團階段性發展總結和對集團未來、行業未來的思考,進一步豐富了專刊內容。
用戶思維是當前媒體傳播的核心思維。以用戶為中心需貫徹在展會宣傳策劃報道的全流程。展前與主承辦方提前溝通了解訴求,與業界人士提前交流了解所需,結合媒體往屆展會采訪積累,研判后進行針對性內容策劃,以有效滿足用戶需求。專刊采用多版面會前集中報道,易于對書展信息進行全方位、多視角、多維度展現,配合新媒體平臺同步進行傳播,能很好展現書展亮點、展示地方實力、擴大書展影響,也能體現出行業媒體的策劃功底。
在具體操作中,策劃統籌力爭前移,在書展整體方案初步確定后即可進行。內容設計上,爭取做到有主有次,既呈現重點亮點也展現區域特色,如宣傳展會新亮點新創意新策劃必不可少,推介區域出版機構、展現出版機構相關負責人思考、介紹地方版重點圖書非常重要,邀請行業大咖與重點作家寄語書展寄托期許錦上添花,能夠進一步提升書展在業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對提升出版機構參與書展的積極性會有所幫助。
展中:新媒體宣傳有聲有色
傳統行業媒體尤其是紙媒,在面對當前媒體變局時,加速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呈現形式多等優勢,能讓讀者第一時間了解書展情況,更有現場感,體現參與感。但如何利用新媒體有聲有色呈現展會現場情況?制作出符合互聯網調性、能夠吸引流量的內容產品?既有質量又要流量,對于行業媒體是個嚴重挑戰。
在新媒體內容制作上,尤其是利用視頻形式進行書展報道,筆者認為:首先,要有介紹、采訪的記者真人出鏡,還原現場原聲,讓畫面更具現場感、代入感和互動感。其次,多角度展現書展現場重點亮點,如拍攝沉浸式觀展視頻、錄制或直播重點活動、采訪重要人物,如邀請專業人士介紹展會設計、解讀展臺創意、講解圖書特色等,既能科普知識又滿足觀眾獵奇心理。第三,更多采訪在場者尤其是現場讀者。參與書展的專業讀者如圖書館采購老師、現場的老人小孩等普通讀者,都是需要關注采訪的對象,他們的看法意見是第一手調研資料,也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和積累,也可能成為展會主承辦方改進辦展思路、完善現場設計的參考。
展后:總結報道有滋有味
一場書展落幕后總結性報道的優劣,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家行業媒體對行業的觀察、思考和研判能力,也是衡量其專業性、權威性、內容生產能力以及底蘊的重要指標。總結性報道如何做到有滋有味,做到專業性、可讀性與引領性兼備,并能夠實現高效傳播?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突出重要指標。一場書展的成功與否,有著眾多考量標準。出席領導的級別、參與作家的咖位、現場活動的場數、參與讀者的人數等等,都是重要的量化指標。重要人物、重點作家、重磅活動和重頭展區等重點信息不能遺漏;關鍵性數據,如參與出版機構家數、參展圖書冊數、現場讀者人數、整體銷售金額、同比增長比例等重點數據不能缺失,且最好能在標題等突出位置呈現,如“XXX出席開幕式”“數說XX書展”等。這些指標代表著一場書展在當地的受重視程度、行業的關注度以及國內國際影響力。
創新內容設計。改變傳統總結性報道模式,進行寫作手法呈現方式創新,如針對性標題設計、進行故事性寫作、使用現場感語言等,減少通稿內容的使用量,讓報道不再千篇一律。如2021年9月14日,筆者推出2021年羊城書展總結報道《4家實體書店2021羊城書展的11天》,通過觀察總結策劃,針對性地采訪了深度參與2021羊城書展的4家不同經營性質的實體書店相關負責人,闡述他們在當時廣州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借勢書展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對書展功能和全民閱讀的思考,現場感與可讀性、引領性兼備,做到了有滋有味。
做好評論報道。評論是表達觀念的重要形式。各地成功舉辦的書展活動,有值得宣傳得好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也會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能是主承辦方活動籌備的不足,也可能是地方政府、行業參與者考慮欠缺的方面。行業媒體具有服務行業、推進行業發展的天職,要求我們既要肯定成績,也要對不足之處進行善意提醒。這時,評論報道就能很好地發揮作用。以記者身份評述,或通過編輯部文章,還可以邀請行業知名人士進行評論,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站位,對同一件事情進行評論發散,容易碰撞出智慧火花。再通過新媒體渠道分發傳播,同時進行正向的互動引導,引發對話題的實踐探討,可能會對行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