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以實際行動加速文化強國建設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中多處內容與文化出版產業緊密相連,比如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加強智庫建設、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等等。這些內容一經公布,立即引發文化、出版等領域的代表、委員熱議。他們敏銳捕捉每一個信號,期待在新的政策東風下,文化出版產業能迎來更加蓬勃發展的春天。
提振信心 激發思考
為出版行業發展指引方向
對于代表委員而言,報告通過深度剖析過往工作的斐然成果與潛藏不足,徐徐展開了一幅國家發展現狀的全景圖,意義非凡。走出人民大會堂,他們懷揣著對報告的深刻思考,從不同視角出發,談感想、話心聲、謀發展。
現場聆聽報告后,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旗深感這是一份凝聚信心力量、彰顯實干擔當的“責任書”。他表示,“作為新聞出版界的政協委員,要立足本職主業,以高質量履職凝聚最大社會共識,以高質量建言助力政府高效決策,以問題導向進一步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以優質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文化需求,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深切感受到,“報告字里行間信心十足,整體呈現出我國政府在面臨時代的全新挑戰時,依然保持穩健的執政風范,有辦法、有底氣。”顧青從三個維度剖析文化領域發展要點。一是全民閱讀戰略持續深化。“全民閱讀”連續12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這一文化民生工程已從政策倡導轉化為系統性制度安排,為建設書香社會提供了堅實保障。二是網絡文化治理體系化推進。報告提出“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推動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在推動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方面,相信政府將有系統性部署。三是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下沉。報告中“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部署,直擊當前文化傳播“最后一公里”痛點。顧青說,這給他帶來很大啟示,“當前紙質出版物與電子出版物想要深入基層,仍困難重重。如何切實做好文化下沉服務,將優質文化資源精準輸送至基層,并有效激活這片廣闊市場,值得我們深思。”
顧青提到,在研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時,他留意到報告在推動文化文藝繁榮發展部分明確提及“推進《復興文庫》出版工程,實施學術出版精品化工程”。這一重大部署,無疑是對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以及中國出版集團的極大鼓舞。“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挖文化資源,創新出版形式與傳播渠道,全方位提升內容品質,以實際行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邁向新高度。”
“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好報告,我備受鼓舞。”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表示,今年報告持續強調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強國建設上的職責使命,其中特別談到了文藝與出版。
文藝出版作為文化傳播的主流方式之一,在建設文化強國進程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汪惠仁認為,在構建時代精神新坐標、文化經濟共融新范式、文明對話新格局等方面,文藝出版大有可為。
擔當樞紐 精準發力
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自2014年開始,“全民閱讀”已經連續12次寫入報告。從2022年~2023年的“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到2024年和今年的“深化全民閱讀活動”,這一表述的“變”和“不變”,充分彰顯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高度重視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決心。
報告中提到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更是成為代表委員的關注熱點。從2024年報告提出“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服務水平”,到今年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在政策層面的持續演進與深化,更意味著從基礎開放邁向服務升級,再到資源精準下沉的重要跨越。
從事基層文化服務工作20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貴港市圖書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李燕鋒,對報告中這一內容體會深刻。她說,“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感受到政府務實為民的赤子情懷,求真務實、催人奮進。”自己作為來自基層文化戰線的代表,更要堅定信心,腳踏實地,推動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空間早日建成開放,推進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村BA”、“村晚”、讀書會、朗誦會、展覽等常態化開展。李燕鋒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于扎實推動城鄉全民閱讀工作的建議》,她認為,我國全民閱讀發展存在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少縣級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基礎設施薄弱,建議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和扶持力度,縮小區域、城鄉之間的閱讀差距。
全國政協委員,知名作家、編劇,溫州大學網絡文創研究院院長蔣勝男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我國在推動全民閱讀方面還需均衡閱讀資源,縮小城鄉、區域和群體間的閱讀資源差距;加強閱讀指導隊伍建設,倡導數字閱讀并優化數字閱讀平臺。
“報告求真務實,極大提振了行業信心,激發了各界奮發有為的干勁。”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表示,今年的報告在文化部分著墨較以往有所增多,顯示了對文化工作的重視。其中特別提到“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這些都為出版行業指明了新方向,出版人需要深入研讀、充分消化報告內容,進一步明確傳統出版社的著力點、突破點,積極探索新業態合作模式,“比如嚴肅文學與網絡文學各具特色。嚴肅文學如同沉穩厚重的高山,源源不斷地輸出穩定的價值觀與審美范式;網絡文學則似波瀾壯闊的大海,擁有海量作者與龐大讀者群體,充滿無限活力與創新可能。兩者之間可以實現‘ 跨越山海,雙向奔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韓敬群說道。
對于“深化全民閱讀活動”這一倡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寧亦深有感觸。她表示,當前學術界存在一個值得關注的結構性矛盾:在片面的考核指標導向下,學者群體普遍呈現“重論文輕專著”的學術生產傾向。事實上,學術專著在知識體系建構的系統性、思想闡釋的完整性和學術積累的傳承性等方面,具有論文難以替代的優勢。不少出版社編輯反映,如今組稿難度極大,很難邀約到高質量的書稿。在出版行業,源源不斷的新書是市場保持活力的關鍵。而且,圖書憑借豐富的內容、多元的呈現形式,比論文更易突破學術圈的限制,更利于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促使學術界的前沿思考與深度研究成果真正走進大眾視野,融入社會發展之中。這一現象的改善,需要學界與業界形成良性聯動,共同破解難題,推動學術成果的多元傳播與轉化。
守正創新 技術賦能
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今年報告提出“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其中,“文物保護”連續12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非物質文化遺產”第9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非遺傳承作為當下的熱門話題,蔣勝男認為,互聯網平臺上各種類型的視頻、文字、影視,幾乎已經覆蓋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李子柒”式的出海出圈,到央視中國非遺春節聯歡晚會,到各地景區的非遺產品專區,再到各類非遺技藝運用和演出,全民關注、政府支持,目前基本已經是非遺傳承的常態。從政策層面的扶持來看,最重要的是要從政策上引導以及鼓勵,搭建平臺,創造良好的非遺傳承和轉化環境。
今年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陳紅彥履職的第7個年頭。多年來,她矢志不渝,全力探尋讓古籍從“存活”走向“鮮活”的路徑。在聆聽2025年報告后,陳紅彥對她長期投身的事業有了更高的認識。陳紅彥介紹,當前國家圖書館正積極踐行這些理念:大力推進古籍數字化工程,借助先進的可視化技術,讓古籍中的珍貴內容以全新的形式重現在大眾眼前;全面開放線上資源,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能便捷地獲取知識;多次深入革命老區開展圖書推廣活動,積極開辟專門場所,組織愛國主義教育與研學活動,以多元形式推動閱讀建設。
報告中“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的表述,為陳紅彥所帶領的團隊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她表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目前擁有古籍裝裱修復技藝、傳統書籍裝幀技藝、甲骨傳拓技藝、敦煌遺書修復技藝等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守護這些珍貴文化遺產,團隊不斷強化科技賦能,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古籍修復水平。例如,成功研發酸化文獻脫酸專利技術,有效延長了文獻本體的壽命;歷經一年多的研發,機器人參與古籍修復已取得階段性突破;在古籍鑒定領域,AI技術也展現出巨大潛力,有望成為得力的輔助工具。
厚植科普 智管網信
培育全民科學精神與社會新風尚
科普是國家創新的“基石”,是強國建設的“底色”。近年來,我國科普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簡稱“科普法”),這是科普法自2002年頒布以來首次修訂,也是我國科普事業的一次重大升級。
在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科普相關的包括2023年“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2017年“加強科學普及”,2016年“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今年報告提出“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并提出“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進一步將科普聚焦于青少年健身方面,充分體現國家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以及科學素養提升的高度重視。
“聽完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我感到非常振奮。知乎是以科學為基石,專業討論為核心的網絡平臺,未來將加倍努力,推動科普資源高效流通,實實在在地為我國的科普事業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周源表示,科普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支撐作用,報告中提到的“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充分彰顯國家對科普建設的高度重視。
據周源觀察,我國科普事業在信息化建設、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源配置結構性失衡突出、供給質量與需求存在代差、市場激勵機制尚未健全等。因此,今年全國兩會他提交了《關于推動科普資源優化配置的提案》,建議在新法的具體實踐中,聚焦解決當前科普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難題,為推動我國科普事業再上新臺階、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對于公眾而言,除了健全科普體系、提升科學素養外,提升網絡環境意識同樣不可或缺。在網絡信息飛速傳播的當下,不少網民對詐騙信息及網絡病毒鏈接等的識別能力較弱,甚至參與網絡暴力,此外,新技術新業務也不斷帶來網絡治理新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推動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可見,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前沿領域,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以信息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迫在眉睫。其中,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關注新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發展等話題均引發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新浪微博江蘇總編輯馮曉婷回顧比對了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深切感受到數字經濟與文化產業融合帶來的巨大機遇。“2025年報告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平臺也成為國際傳播的前沿陣地,比如李子柒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力量走向世界,大量外國網友涌入小紅書交流與點贊,這都是文化碰撞下的網絡新生態,對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成為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現自身魅力的窗口。報告著重要求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互聯網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平臺,更是連接政府與民眾的橋梁,在民生問題的正向傳播與推動解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將緊跟政府政策步伐,積極參與數字文化產業‘出海’ 戰略,始終將規范發展和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力量。”
創新業態 建強智庫
協同推動文化新生態升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提出“加強智庫建設”。2015年~2018年,“智庫”連續4年寫入報告。之后,“加強智庫建設”寫入2023年報告。智庫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為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國家政策層面的積極引導和支持,使我國智庫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要“推進出版高端智庫建設,更好發揮出版研究機構、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的智庫作用,支持有關地方和單位積極開展出版智庫建設,加強社會類出版智庫規范引導,統籌推進各類出版智庫規范發展”。國家新聞出版署自2022年起,組織實施出版智庫高質量建設計劃。可以看到,出版業持續深化行業智庫建設,未來出版智庫建設更要加快步伐,為出版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為推動建設出版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此外,今年報告中強調“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新型文化業態”上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是2018年,當時的表述為“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是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文化新業態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不僅體現了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雙向驅動,也映射出中國文化產業向科技化、數字化升級的主要路徑。
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數據顯示,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增長9.8%,增速高出全部營業收入3.8個百分點。從2019年到2024年,文化新業態收入從1.9萬億元增長至5.9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5.40%。預計,2025年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有望突破6.5萬億元,到“十五五”末期(2030年)或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隨著DeepSeek爆紅全球,“人工智能”毫不意外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門關鍵詞之一,今年的報告再次提出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談及人工智能科技發展對出版業態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重塑出版業態,主要表現在內容生產模式的革新、多模態與交互性升級、法律與倫理挑戰、行業生態重構四個方面。
對于出版業來說,“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元宇宙、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出版業態創新提供了直播運營、數字藏品、大模型生產、跨界融合等機遇,人工智能的迭代發展將進一步加快行業新型文化業態升級。